1.1水泥礦物組成的影響
對于水泥和外加劑適應性存在直接影響的就是其中含有的鋁酸三鈣(C3A)及硅酸三鈣(C3S)的含量。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,水泥材料中C3A含量低而C3S含量高,適應性較強,反之則適應性差。
1.2調凝劑的影響
一是調凝劑(石膏)的形態。水泥常用調凝劑為石膏(硫酸鈣),石膏又分為二水石膏(CaSO4•2H2O)、半水石膏(CaSO4•1/2H2O)、硬石膏(CaSO4)。這3種石膏都能夠用作混凝土的外加劑,其中的硬石膏的溶解性比較差,如果在使用中聯合糖鈣、木鈣等材料,不僅不會促進溶解,反而會降低溶解度,從而造成了水泥出現異常凝結的問題。此外,石膏的細度也會直接影響適應性,如果細度較差,會導致溶解性較差。
1.3堿含量的影響
一是水泥中的堿主要是原材料中所含有的,尤其是石灰與粘土材料,在生產制作的過程中其會出現蒸發消失的情況,但是很多水泥生產廠家為了能夠有效地節約能源,將這些揮發的廢氣進行回收利用,這就導致這些堿再次返回到原材料中,從而導致堿含量的增大。二是減水劑用于高堿水泥,經過大量的試驗確定,該方式會導致混凝土強度不足,性能指標下降。
1.4水泥細度的影響
取某水泥熟料與CaSO4·2H2O的配料進行粉水泥細度對外加劑塑化效果的影響,結果見圖1。試驗表明:很多建筑項目為了提升施工速度、壓縮工期,就想要提升材料的早強性,而通過提升水泥細度就是非常簡便的方法,這樣可以增大液體粘度。水泥過細也會導致其中的含氣量不足,水泥的抗滲、抗凍性能都無法滿足工程的施工需要。
1.5摻合料的影響
從國家的相應標準可以發現,可以在水泥中加入一定量的摻合料,當前所使用的摻合料主要指的是粉煤灰、火山灰、礦粉等材料。因為摻合料的性能相差比較多,也會對水泥與外加劑的適應性產生一定的直接影響。相關試驗表明,雙摻40%,礦粉∶粉煤灰=2∶1時佳,此時表現出的混凝土與外加劑的適應性好。
1.6混凝土配合比的影響
(1)配合比參數不合理,也會對水泥外加劑的適應性產生不良的影響,如泵送混凝土中適當增大含砂率可以大大提升其可泵性,但是會導致其保塑性發生變化,也會給混凝土的塌落度造成不良的影響。
(2)降低水灰比能夠有效提升混凝土的強度,而針對于加入外加劑的混凝土材料應該控制低用水量數據,這樣可以提升混凝土的工作性,更為關鍵的是保證水凝土水化的過程中可以有足夠的溶解水。石膏缺水也會導致其溶解度嚴重不足,進而使得外加劑對水泥的適應性無法滿足要求。
1.7外加劑品種的影響
(1)外加劑中的鈉鹽比例比較大可以提升其早期強度,但是也會導致在攪拌過程中出現塌落度下降的問題。
(2)有些引氣劑引氣量超出規定的標準,并且起泡性能如果不達標也會導致穩定性無法滿足要求。
(3)很多情況下是將膨脹劑與減水劑同時添加進入,尤其是與鋁酸三鈣含量高的水泥混合應用,會導致塌落度的損失,從而產生了質量下降的問題。
1.8攪拌時間和攪拌速度的影響
(1)混凝土攪拌時間會給混凝土材料的含氣量與均勻性產生直接的影響,進而導致了新生產的材料無法達到工作性的要求。
(2)攪拌速度過快,水泥顆粒受到了剪切力的作用而出現損壞的情況,導致了外加劑與水泥適應性較差。
2改善外加劑對水泥適應性的對策
(1)需要加大力度宣傳,保證原材料供應商、攪拌操作人員和技術人員都能夠掌握相應的技術要求。只有全體人員都深入了解外加劑對水泥適應性這一問題的存在,才能正確認識到其可能產生的問題,并且積極地尋找出解決辦法。
(2)混凝土生產單位應該對于每一個生產批次的水泥、外加劑要進行檢測,并且進行試配處理,及時發現存在的特性,然后可以確定外加劑對水泥的適應性,防止不適應而導致材料的質量問題,給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。
(3)混凝土的制備成本是各個廠家所關注的主要問題,但是在該過程中不能只關注成本而忽視產生的質量,隨意向水泥中加入摻合料,這是因為外加劑對水泥適應性與水泥的特性、摻合料存在直接的聯系,并不是傳統理念中的固定值。
(4)水泥廠、外加劑廠與混凝土制備單位應該聯合起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,而并不應該在出現問題之后忽視該問題,相互推諉。比如,水泥廠家應該盡量不使用石膏作為調凝劑,外加劑廠家在發現水泥中加入了石膏水泥時,應該給植被廠家提供不含木鈣或者糖鈣的外加劑產品,并且還要給制備廠家提供合理化建議,適當地使用其他種類的外加劑,并且嚴格控制摻加比例。
(5)摻入部分活性摻合料。經過試驗發現,具備一定活性的自硬材料,在符合一定技術規范要求的基礎上能夠和外加劑同時使用,這樣可以節約水泥用量,還能夠提升混凝土的強度,從而可以改變外加劑對水泥的適應性。
(6)采用多種復合外加劑。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外加劑的性能,并且還能夠通過不同分子結構的加入改善內部分子結構,因為分子之間相互作用而提升其性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