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強度:包含混凝土的抗彎拉強度和彎拉彈性模量。
混凝土抗彎拉強度和彈性模量 表4
(2)耐久性
行車磨損,寒冷積雪地區防滑鏈輪胎和帶釘輪胎的沖擊,風吹日曬、雨水沖刷及冰雪凍融。
應注意以下幾點要求:
a、混凝土組成材料的質量符合標準要求;
b、合理選擇水泥品種;
c、適當控制水灰比及水泥用量;
d、選用較好的砂石集料及改善集料級配;
e、摻加外加劑,如引氣劑、減水劑等。
(3)和易性
較大的流動性,便于拌和均勻;不發生離析現象;搗實密實,不發生麻面蜂窩等。
測定方法:坍落度試驗、維勃稠度試驗和搗實因素試驗等。
影響因素:水泥漿數量、水泥漿稠度、砂率、水泥品種和集料性質、外加劑等。拌制時,必須根據使用材料、施工機械、施工氣候等條件,在保證混凝土強度、耐久性和經濟性的前提下,選擇合理的配合比和適宜的坍落度,或摻加各種外加劑(如減水劑、流化劑等),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。
(4)表面特性
混凝土路面應具有良好的表面功能(或表面特性),即要求路面具有足夠的抗滑、耐磨及平整性。
采用堅硬、耐磨、表面粗糙的集料,可提高路面的抗滑能力;選用優質材料(包括填縫料)進行合理組成設計,提高路面的耐磨性;依靠控制混合料的均勻性、和易性,提高表面的平整度。
2材料要求
原材料包括水泥、粗集料(碎石)、細集料(砂)、水、外加劑、填縫材料及加強鋼筋等。
(1)水泥
根據公路等級、工期要求、澆筑方法、路用性能要求、經濟性等因素按表5選用。
特重和重交通選用不小于525號的水泥;中等和輕型交通,選用標號不小于425號的水泥;供應條件允許時,優先選用早強水泥,縮短養護時間。
水泥選用范圍 表5
采用機械化鋪筑時,宜選用散裝水泥。散裝水泥的夏季出廠溫度:南方不宜高于65℃,北方不宜高于55℃;混凝土攪拌時的水泥溫度:南方不宜高于65℃,北方不宜高于55℃,且不宜低于10℃。
水泥的物理性能和化學成分應符合表6要求。
各交通等級路面用水泥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指標 表6
(2)粗集料
質地堅硬、耐久、潔凈、有良好級配的碎石、碎卵石、卵石。各項技術指標符合表7要求。
高速、一級、二級及有抗鹽(凍)要求的三、四級公路不低于Ⅱ級,無抗鹽(凍)要求的三、四級公路、碾壓及貧混凝土基層可使用Ⅲ級。有抗鹽(凍)要求時,Ⅰ級集料吸水率不應大于1.0%;Ⅱ級不應大于2.0%。
按大公稱粒徑采用2~4個粒級進行摻